导演刘汉祥专访|每一次成长与选择,都是“冰上时刻”

刘汉祥导演的纪录电影《冰上时刻》将于明年1月7日登录院线,这个消息对于导演及创作团队来说,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无关票房,只因作品可以放到一个公共空间里供观众观看、讨论和分享,对纪录电影人来说,尤为难得、且重要。

文末有惊喜!

01.迷茫之中的出口

回溯《冰上时刻》拍摄的渊源,刘汉祥直言,完全是一次机缘巧合。

从电影学院毕业这十多年时间里,刘汉祥一直在拍摄儿童题材的纪录片,其中他的处女作《马兰的歌声》入围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并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盛典 “年度十佳长片”等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两部与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关的剧情短片《捕虎记》和《梁一的儿童节》。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夏日流动影院》和《少年·少年》两部纪录片,一部关于震后雅安的孩子如何开始新的生活,一部关于北京清华附小的孩子如何排练话剧。

▲《马兰的歌声》海报

正是因为刘汉祥在这些儿童题材作品上的累积,为他促成了《冰上时刻》这部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儿童题材作品。

缘分始于一天,一位孩子的妈妈在看完刘汉祥的几部影片后,颇为喜欢,顿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7岁的儿子在冰球队打球的经历,是不是也可以做成一部纪录片?这不也是一个关于儿童成长的故事吗?并且其中涵盖到运动、家庭教育,甚至冬奥等全民性话题,这恰好是导演以前的儿童题材影片中鲜少涉及的。

后来,这位妈妈通过共同的朋友,还真联系上了刘汉祥。

▲刘汉祥导演

彼时是2017年,刘汉祥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身份——爸爸。喜悦之余又有些许惶恐,该如何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命,该如何教育、如何陪伴孩子成长…一系列问题在孩子出生前几个月就一直困扰着他。

处在人生转折点的刘汉祥,也在努力找寻一个答案,或者一种方法,来消解自己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而这位妈妈的提议,让刘汉祥仿佛看到了方向,但是出于纪录片人的严谨与慎重,刘汉祥并没有立刻答应做这个纪录片。他需要综合评估这个题材的意义所在,找到自己和这个片子最深度的契合点,给自己一个不能不做的理由。

后来刘汉祥被深深触动,是跟着这位妈妈去了冰场,这是他第一次去冰场,第一次接触冰球,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她的儿子。当时才7岁,满脸稚气,调皮中透着倔强与叛逆。因为孩子太小,上冰之前需要妈妈帮忙更换笨重复杂的装备。但是,“上冰”之后,他又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刘汉祥看着孩子在冰场上刻苦、坚毅的模样,一时思绪良多。

▲冰球比赛中

刘汉祥自己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他很好奇这位“冰上”少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是如何成长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有何不同?家长们又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他们各自又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另外,作为新手爸爸,刘汉祥也希望从他们的父母身上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和孩子的宝贵经验。

于是,2018年,这部时间跨度近3年,辗转中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等国的纪录电影《冰上时刻》正式开拍了。

这位提议记录儿子打冰球经历的妈妈,就是影片中95号队员曲瑞晨的妈妈,儿子曲瑞晨是一名优秀的前锋队员。

▲曲瑞晨和妈妈复盘比赛

02.教育可以因材施教

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以全球赛事带动中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目标。

《冰上时刻》的三位主人公于力凡、曲瑞晨、翟子男作为少年冰球运动员来说,无疑正契合了这一号召,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上冰”打冰球又从来都不是一个闲暇之余的娱乐项目,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他们坚定的选择。而中国冰雪运动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急需像他们这样将冰雪运动当作职业追求的热血少年。

▲冰球比赛中

拍摄之初,三个孩子的平均年龄只有9岁,但是他们在冰球场上所表现出的耐力、韧性和拼搏精神,让导演刘汉祥颇感震撼,这和我们刻板印象中城市孩子娇生惯养的形象大相径庭。细思其中缘由:首先,源于热爱;其次,这和家庭教育必然有很大关系;再者,这几个孩子各自都有三四年的“球龄”了,冰球作为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竞技运动,更能让他们领悟到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所以他们无论是在心智上还是体质上都较同龄人有着相对优势。

冰球是这三个孩子最重要的兴趣爱好,每个家庭的生活重心也围绕着冰球发生了转移。

66号(于力凡)爸爸是儿子的“家庭教练”,要求比较严苛,因为他希望培养孩子更加坚强的个性;95号(曲瑞晨)妈妈非常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也是现代版的“孟母”,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冰球训练,不得不一次次搬家;97号(翟子男)父母亦全力支持孩子的冰球爱好,努力为他争取出国留学打冰球的机会。

▲翟子男训练中

三个冰球少年,三对父母,他们对冰球,对教育,亦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每一位父母都在努力探索,试图做到“因材施教”,通过科学理性的方式来陪伴、引导和启发孩子,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也让他们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没有答案,也没有标准。就像于力凡爸爸对导演坦诚的那样:“我也不知道我的教育方式是对还是错,我只是根据他的性格,根据我们两个人这么多年形成的相处方式去引导他…”

▲于力凡和爸爸在训练场

《冰上时刻》导演刘汉祥则希望通过平实的镜头语言,真实记录三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无论是在“冰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为观众原汁原味呈现每一位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状态,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让观众自行去共情和感受。也许你能从某组家庭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也许会影射出你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许还能让正处在育儿焦虑中的你稍感慰藉和放松…

03.被认可和理解才最重要

《冰上时刻》在拍摄期间,还获得了FIRST青年电影展山下纪录片实验室专项奖金,数目不大,却意义重大。因为它给了刘汉祥导演和团队更多信心,“说明大家对我们在做的这个题材是有共鸣的”。

实际上资金短缺是大多数纪录电影的常态,《冰上时刻》亦如此。“我们整个摄制组人最多的时候四个,少的时候就两个,有时候甚至就一个…很多时候我又做导演,又做摄影师…因为资金不足,我们大部分都是单机位拍摄,很少双机位。”导演刘汉祥回忆拍摄经历,苦忧参半。

但是就像这群冰球少年一样,因为做着自己喜欢而又有意义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乐在其中。让导演刘汉祥最为欣慰的是“我们整个摄制组这些人,三年都没有变过。”就像导演所说“纪录片是在时间里生长出来的”。动辄三五年甚至更久的拍摄时间,中间换人是常有的事儿,能够从一而终反倒显得尤为难得,也因此导演颇感骄傲“我们团队的稳定性源于我们的合作方式和我们对彼此的信任。”

▲导演及主创团队和曲瑞晨合影

资金的短缺尚可克服,拍摄过程中让导演感到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反而是如何和儿童拍摄对象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因为通常情况下,孩子更容易情绪化,不像大人会有所克制,他们不开心的时候,随时可能抗拒拍摄。所以,这个“合适的距离”更多是指恰如其分地处理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相互尊重又互不干扰;关心对方,又不能感情用事。

刘汉祥讲述了拍摄当中一段令人感动的小插曲:

有一次跟拍曲瑞晨,孩子已经非常困了,在车上小憩了一下,还没睡醒又要下车去奶奶家写作业。而在这段拍摄过程中,曲瑞晨就和导演闹起了小脾气:“怎么老是拍我啊,烦死了…”

后来写完作业休息了一会儿,曲瑞晨心情缓解了很多,妈妈又适时地和他做了沟通,曲瑞晨也体谅了导演的工作和辛苦。于是那天晚上,在导演准备离开的时候,他非常真诚地跟导演道歉,说自己那样做是不对的…

这就是“合适的距离”带来的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曲瑞晨在车中休息

04.选择你的选择

以往做儿童题材影片,刘汉祥都会“回到童年时代,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去审视这个世界,因为这样更易接近那些更质朴更纯粹的东西”。

而在《冰上时刻》拍摄中,刘汉祥的视角有了变化。因为拍摄对象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刘汉祥需要将自己切换到父母的角度去观察、去记录。当站到父母的角度去思考,甚至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刘汉祥开始重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重要的时刻。

人生如赛场。当孩子冲上赛道的那一刻,他就是一名运动员,他需要独自面对、需要全力以赴、需要承担责任。赛场下,父母是观众也是啦啦队,他们无法左右你的判断,无法预估你的赛绩,但却会一直默默守候,给你支持和鼓励,爱和勇气。

▲场外的父母和赛场上的小队员

影片后半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三个冰球少年也迎来真正属于他们的“冰上时刻”,到底是把冰球继续当作爱好来对待,还是将它列为职业发展规划,这是个艰难的抉择,对孩子如此,对家长则更为严峻。

最后三个冰球少年都做出了向职业球员发展的决定:97号(翟子男)前往加拿大深造,踏出了职业球员的第一步;95号(曲瑞晨)一直寻找出国打球的机会;66号(于力凡)通过了北京市青少年冰球队的选拔,继续寻找在国内发展的出路…

▲三个奔跑的冰球少年

“冰上时刻”是年轻生命蜕变成长的时刻,也是父母为孩子的选择而做出选择、如履薄冰的时刻。

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前途依旧充满了未知,但既然选择了,就值得坚持,既然支持了,就一往无前。

《冰上时刻》将于1月3日下午在北京英皇电影城(英皇集团中心店)举办超前点映专场,导演刘汉祥、制片人 徐秋丽、影片中的小球员曲瑞晨、于力凡及其父母以及知名亲子教育大V疯狂爸比将亲临现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如果你是一位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焦虑的宝爸宝妈或者单纯对冰球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赶快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抢限量入场券吧!

0 0 votes
文章评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点击版权声明
关注下方极限时间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极限时间 - 发现更好的你!

订阅
提醒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点击,快速留下您的精彩观点!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