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除了阿勒泰和东北地区,冬天自然降雪量都不大。
那么滑雪场的雪都是哪儿来的呢?
答案是:都是假的!
换句话说,都是人造雪!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不同的雪场的雪质千差万别?
一台100万的压雪车和600万的压雪车造出来的雪有什么不同?
而这个水,就是用来造雪用的。
除了个别地区,中国绝大多数的滑雪场的雪都要依靠人工造雪,早期的雪场,由于那时候还没有造雪设备,只能从山上人工搬运天然雪来填充雪道。
老塞北滑雪场天然雪丰富 图/郭敬
或许一些老雪友还能想起来老塞北滑雪场,只有天降大雪,缆车才开放,看天营业,不过,现在不造雪的老塞北早就停业了。
当时老塞北滑雪场的滑雪者 图/郭敬
那也早是20世界末,21世纪之初的事情了。
二毛也是那时候开始接触滑雪的,2001年,二毛在辽宁弓长岭滑雪场,以一名滑雪教练的身份开启了他与滑雪的不解之缘。他也告诉我们,自打滑雪之日起,“二毛”这个名字也就这么一直叫下来了。
首先,先和普及一下天然雪与人造雪的基本区别。
天然雪最大的特点就是密度比较小,很轻,而人造雪属于冰粒状的,比较重,这也会让滑雪爱好者有不同的体验。
看到这,你可能就明白了:这样的“软”雪,就是我们常说的粉雪,对于降雪量较大的地区,滑雪爱好者们可以有更多体验粉雪与野雪的机会。
但即便如此,无论是降雪量丰富的东北地区,还是被誉为“中国雪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滑雪场还是需要人造雪的。
那么,人造雪又是怎么来的呢?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在上个雪季,也就是今年的2月15日,疫情期间万龙坚持造雪给大家带来的感动与希望,而我们看到的“希望”,其实是造雪车与压雪车为我们带来的,这也是造出人造雪必备的两样设备。
造雪车在工作
造雪车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讲,由管道把水提供给机头,然后用烘压机把水输送给空气,再通过机桶把水喷向空中,经过冷却,变成小冰粒,再落到地上。
压雪车的第一个功能就是“铲”,把所有造好的雪包都摊平。
后面的雪犁,跟着负责把摊平的雪块碾碎,碾碎后,通过车后的制雪器拉平,拉过后雪道就像梳子梳过一样,也就是我们说的面条雪。
为什么要压成这样的形状呢?第一是为了把冰面打掉,第二就是人滑起来很舒服。那么,完全平坦的雪是不是滑起来更舒服呢?
No!
二毛告诉「极限时间」,平坦的雪是没有办法滑的,只有“面条雪”,才好立刃。
同时,相比于使用频次不高的造雪车而言,压雪机则每天都需要使用。
德国凯斯鲍尔压雪车
No!
“没有什么特殊的原料,”二毛辟谣了,“只是在造雪车上,他们使用的是进口的高温造雪车。”
也就是说,在造雪方面,除自然因素外,使用的机械设备也会直接影响雪的质量。
以万龙为例,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如果雪道同时运转,大概需要300台造雪车,一台造雪车成本如果为30万,那么300台加上供水系统和塔架,费用大概一个亿。
同时,还需要大约10台压雪机,成本在300、400万一辆。
目前他代理的压雪车成本最便宜的在150万左右,最高的价格为600万,国内的大型雪场,一般采用300-400万的中级压雪车,便可以满足需求。
高质量的压雪机,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售后服务方面,都有着更加严格的保障。“除了压雪机外,我们还会在各大雪场准备相应的压雪机配件,尤其是易损配件。”二毛告诉我们。
例如,车辆突然爆胎了,如果雪场内没有相应的应急轮胎,那么就会影响到雪场的压雪,说白了,活儿没法干了。更好的品牌,是为了质量与效率。
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雪场全部压雪车数量为629台,进口数量为371台,超过一半。其中从意大利进口180台,从德国进口119台,基本占据所进口压雪机的全部数量。
图/《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
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新增进口压雪车数量增幅,远高于国产压雪车增幅。
二毛说,虽然国内有自己的压雪车,但是和国外还是比不了。主要是在功能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德国凯斯鲍尔压雪车为例,共有15个车型,可压普通雪道,还可以压U型槽,根据不同的场地,配以不同的车型,而国内目前只有一种车型,除了压基本的雪道,满足不了其它的需求。
“未来的市场,压雪车司机是比较稀缺的。”
二毛告诉「极限时间」,中国的压雪车司机目前水平比较差,对于司机的选拔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许多都是开过推土机的司机,来开压雪车。
在许多大型雪场,压雪时基本都有外国的技术人员专门指导,或者直接由外国人亲自来开。
而因此带来的问题是,司机看不懂进口设备上的英文词汇,“许多机器的损坏,并不是机器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
同时,不同雪道的压雪也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比如U型槽的压雪或是公园道具的压雪和修建维护,而国内基本上没有人能系统完整的了解这些内容。
对此,二毛建议:“中国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如果对这方面的技术感兴趣,可以到国外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专业的人,造专业的雪。
这也再次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滑雪行业人才稀缺的问题,比起我们平时常常听到的:滑雪指导员需要更加专业和规范,造雪师、造雪技术反而是行业里比较隐秘的角落。
同样是造雪,室内与室外大有不同。比起要靠天吃饭的室外滑雪场,室内滑雪场可以更灵活的掌握造雪时间与环境温度。
室内滑雪场就像个天然的“冷库”,有些雪友也叫它“大冰柜”。首先在造雪车方面就与室外的不同,其次,室内滑雪场的雪是需要“大换血”的,每半年左右,就需要把雪场内的雪全部清空,重新造雪,否则就会成为冰状。
二毛告诉我们,压雪机和造雪车的数量会影响一个雪场的好坏,同时,采用进口设备的雪场,雪质是可以保障的。
当然,缆车的运行能力、雪场的运营与服务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原因,但对于滑雪爱好者来说,或许雪质的好坏,是他们心中衡量雪场好坏的第一指标。
到底怎么样,才能造出雪友喜欢的雪呢?对于雪友来讲,又在什么时候能滑到最舒服的雪呢?
- 雪场通常有这么一句话:靠天吃饭。首先,自然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建议在零下7度及以下的温度造雪,零下10~15度是最佳温度;
- 把造雪车做成塔架式,减少移动,降低成本;
- 尽量在后半夜压雪,这样雪质会更好;
- 在设备方面,建议采用进口设备,耐用性和工作效率,以及售后服务都会更加有保障;
- 对于广大的爱好者来说,最佳的滑雪时间还是12月份至次年3月;
-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注意安全!
新雪季即将到来,希望每一座雪场都能顺利造雪,也希望每一位雪友都能滑到“上等雪”!
从雪场教练到压雪机总代理
访谈结束,二毛除了给我们雪友普及了雪场的雪,也谈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从最早在辽宁弓长岭做滑雪指导员,到成为专业的裁判员,再到雪具销售,最后自己出来开公司,成为全球知名压雪车中国唯一总代理,成为一个“雪”专家,一步一个台阶,二毛从未与滑雪分开。
而二毛第一次滑到了万龙的雪,成为他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滑雪体验:“2008年那时候,中国雪场的雪质量差别很大,当时第一次到万龙,看到有压雪机,滑到了万龙的雪,觉得那才是真正的雪,太舒服了!”
当时的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和当时雪场上的那台压雪机后来会产生渊源,致力于研究如何为滑雪爱好者造出更好的雪。
从2001年至今,在滑雪行业近二十年,虽然他的学历不高,但毫无疑问,他热爱着这个行业,不断前进。
这也是他对于极限精神的看法:突破自己。
他曾参加大众滑雪赛事,经过六年的坚持与进步,从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
也曾在早年参加滑雪裁判员考试,面对自己不擅长且拗口的英语名词,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试,目前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级高山滑雪裁判员。
能得到这些,与学历无关,出身无关。贵在坚持、热爱、持之以恒就是胜利,为中国冰雪作出一份贡献。
就像身在雪圈的你我一样,我在键盘前打字,把许多雪圈人的的故事讲给大家;
也有人看起来高高在上,是个创业者,可背后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还有一些人在雪场当指导员,在寒冷的冬日每天坚持站在雪场里教学,就是为了让更多爱好者们能更安全的滑雪,能够爱上滑雪;
当然,还有一些在雪具店销售雪具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身份或是年轻的滑雪爱好者,也有可能是滑了十几年的滑雪老炮儿,他们可能凌晨两三点还在备货,就是为了给滑雪爱好者们提供更好的装备,在你进店后,他们也会事无巨细给到你建议;
也可能你只是个简单的滑雪爱好者,在单纯的享受着“白色鸦片”带给你的乐趣……
无论你是谁,只要热爱,都能在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
《人民冰雪·冰雪故事汇》:雪场制造者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 伍斌
[关于“冰雪100人”]
冰雪100人是在2022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由极限时间(雪领新媒体)推出的一档冰雪达人访谈栏目,透过冰雪运动的推动者、从业者、爱好者的视角,普及冰雪运动常识,多角度展现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欢迎大家推荐或自荐。
预约访谈:news##xgame.org.cn
我要推荐/自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点击版权声明。
关注下方极限时间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极限时间 - 发现更好的你!